前段时间,虎嗅网的专栏作家王新宇老师的一篇名为《小米们饱受智能家居专利困扰,“风口上的猪“面临集体阵亡》的文章刷爆了行业圈,可能与本身作者自身的影响力有一定的关系吧,但是,王老师的观点也非常独到,智能家居概念在风口浪尖的时候,被营销泡沫化;市场先于行业标准,市场有待整合;智能家居专利之争,企业发展最终还是靠产品。诸多因素使得这篇行业报道火爆起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智能家居为什么那么火,市场却很难打开……
前天我们和上海的一家公司在谈合作的时候了解到,我们现在智能家居的火爆程度已经让很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了,绝大多数的人也认可未来的家装行业可能会向智能家居行业靠拢,但是到了具体落实方案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很多难题。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他们在给一个大客户的朋友做智能家居配套设施方案的时候,前期谈的非常愉快,到了最后,客户纠结于这些产品是否有用,而拒绝买单。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成单了,但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市场人员去思考,为什么客户不会去怀疑我们的产品质量或者价格问题,而在想,我们的产品对他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市场先于标准 集中精力做专一才是王道
智能家居行业从不缺乏做了六七年、七八年的公司,甚至十年以上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很多公司做了很多年产品,现在开始做市场,虽然品牌不为人所知,但是产品技术还是过关的。今年是智能家居行业爆发的一年,众多互联网公司宣布进军智能家居领域,小米、腾讯、360、乐视等均宣布智能家居项目启动,万科、银城、仁恒、正荣、金地、华远、华润、方兴等开发企业也都大张旗鼓宣布了智能家居项目应用到项目的信息。在这个智能家居的“战国时期”,无论你是做产品、平台、项目还是生态圈,只要专注于你所擅长的领域,大浪过去,总会有金子发光的!
有一点是非常奇怪的,很多做智能家居产品的企业做了很多年的产品研发,现在把产品推向市场发现市场并不认可他们的产品,无论是价格、产品性能、还是外观,很大一部分消费者都不愿意买单。还有一部分企业呢,恰恰相反,在原有的知名家电品牌基础上扩容做起了智能家居产品,市场化做的很好,但是产品却不过关。当然,只要产品技术研发能跟的上,品牌效应会让他们的市场越做越好。这是目前市场上的两个极端。谈不上谁优谁劣,只是这些都是市场所决定的罢了……
同行合作 贵在共赢
之前就说过,2015年O2O市场的兼并融合,赚足了眼球,从同行竞争到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智能家居行业也是一样,做产品的企业太多了,有的甚至一家企业做了N个品牌,自己家的商户们都打架。做品牌的也是一样,华为、阿里巴巴、海尔、美的无一不想在智能家居生态圈里做领头羊的形象,当然最近我们也听到了海尔与华为合作的声音,美的与京东的联手的消息,这些都是好消息,在市场大乱斗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最终消费者是不会吃亏的。只会让市场更规矩更合理。
企业与企业之间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形成了同行之间的恶意竞争,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分得更多的市场资源,恶意攻击对手的也时有发生,能有先见之明做好市场整合的企业绝对是未来市场的主导者,合作共赢,才是企业做大做强最基本的道理。
弱化概念 产品先行 跨界营销
智能家居的概念这两年特别火,但是说哪个产品特别火的消息似乎很少听到,从概念到产品,智能家居经历的时间也算不短了,好在我们在这一届的AWE家电博览会上看到更多的企业把产品搬上站台,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产品的信息而不是概念化的智能家居,我们讲弱化概念,产品先行是基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考虑,毕竟Nest也是因为设计出来的产品而被谷歌收购的,并不是说你的理念够先进,然后说那么你加入我们吧!
房产企业做智能家装的项目越来越多了,海尔的智慧社区已经上了宣传手册,万科的智能养老社区试点也相当成功,跨界资源的整合会使得智能家居的产品更快速的推向市场而被大众所接收。概念化的东西看上去虚无缥缈,落地的项目让人实地的感受而更容易被人接受,市场就是这样,最简单的、容易被接受的,也是最容易让消费者掏钱的……